雙面銑主軸套筒滲碳開裂原因分析
2018-07-30
賈嘯天
(齊齊哈爾二機床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)
我公司生產(chǎn)的XS2010主軸套筒如附圖所示,在滲碳后空冷過程中產(chǎn)生多處開裂,裂紋位于滲碳表面,多數(shù)裂紋長且直,與零件的軸線平行;少數(shù)裂紋連接后呈不等邊U形,經(jīng)機械加工磨削至零件公稱尺寸后探傷,仍可見明顯裂紋,致使零件報廢。
主軸套筒示意
一、設計要求及初始工藝流程
材料:20CrMnTi,熱處理:外圓、φ230J7孔及φ240J7孔S0.9-C58,工藝流程:鍛造→正火→機加→時效→機加(外圓留1.5mm,各配合孔均留1.8mm)→滲碳→機加(粗磨外圓留0.9mm,各配合孔留1.5mm)→淬火精加工完成。
由于主軸套筒Z大有效壁厚46.5mm,套筒長度792mm,淬火時孔的冷卻速度遠小于外表面的冷卻速度,而20CrMnTi的淬透性又較低,設計要求的硬度值高達C58,鑒于零件的有效厚度大,機油淬火達不到設計要求。因此,工藝選用鹽水-油的雙液淬火方法,以期達到設計要求。
二、滲碳開裂原因分析
鑒于雙面銑主軸套筒是我廠龍門銑同類件的典型結構,工藝也屬于典型工藝,我們對滲碳裂紋進行了分析:認為這種裂紋產(chǎn)生的位置、分布、形態(tài)及深度大于0.8mm的特征,是屬于常發(fā)生在某些滲碳鋼中的。如12CrNi3、20CrMnMo等,經(jīng)初步分析確定為材料錯。因此對零件取樣,進行化學成分分析(見表1),結果表明,雖然C、Mn、Cr、Ti的含量符合20CrMnTi成分范圍,但含有0.15%Mo、Ni量也超過國家標準。由此,確定主軸套筒開裂原因是材料問題。
由于Mo、Ni的同時存在致使?jié)B碳的冷卻性能急劇變壞,在滲碳冷卻過程中,表面首先轉變形成托氏體+碳化物,次表面因過冷奧氏體穩(wěn)定而未完成轉變,在繼續(xù)冷卻的過程中轉變形成馬氏體,從而導致該層的體積膨脹,使表面的拉應力急劇增加。當拉應力超過零件的強度極限時,表面滲碳層開裂。而裂紋的深度由馬氏體層的位置決定,這類裂紋的特點是呈網(wǎng)狀及沿零件的縱向分布。
表1 化學成分分析(質(zhì)量分數(shù))(%)
三、改進后的工藝設計及結果
首先對補料的主軸套筒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,分析結果表明:主軸套筒的材料與批主軸套筒成份相似。因此,工藝決定參照20CrMnMo制定熱處理工藝。確定采用滲碳后直接淬火+高溫回火,以解決滲碳后空冷開裂問題。但因增加一次淬火,而且淬火變形遠大于滲碳空冷的變形,我們在滲碳前各配合孔的加工余量增加至240J7、230J7的范圍內(nèi)。
1.滲碳操作過程
(1)爐溫升至滲碳溫度后裝入工件,裝爐后立即滴入煤油排氣,在排氣期間,試樣孔始終打開,當爐溫到達滲碳溫度時開始計時,30min后排氣階段結束。
?。?)放入試樣,關閉試樣孔,調(diào)整煤油滴量工藝要求后,開始強滲,90min后,強滲完畢。
?。?)降低煤油滴量至工藝要求,保溫450min,取枚試樣,檢測層深至工藝層深2.0mm時(60min為擴散至工藝層深的時間調(diào)整范圍)進一步調(diào)整降低煤油滴量至工藝要求并保溫60min(工藝進行二次擴散的目地:是為了獲得合理的表面碳濃度及濃度梯度)。
2.滲碳后冷卻
對于滲碳后空冷易于開裂的鋼種,通常采用以下三種方法:
?。?)滲碳后隨爐冷或在冷卻罐中緩慢冷卻,以保證整個滲層深度內(nèi)獲得均勻的珠光體組織。
(2)滲碳后快速冷卻,使?jié)B碳層得到馬氏體+殘余奧氏體的組織,也能防止開裂。
?。?)滲碳后較快地冷卻至150~200℃或450~500℃,將工件轉移至650℃爐中進行高溫回火,使之形成珠光體組織亦可防止開裂。
我們實際采用第二種方法,即滲碳后快速冷卻。
3.結果
主軸套筒淬火、回火的加熱設備根據(jù)其重量、輪廓尺寸及幾何形狀分別確定為滲碳爐、回火爐。淬火冷卻介質(zhì)由于Mo、Ni的同時存在,提高了鋼的淬透性。所以,淬火冷卻介質(zhì)改為鹽水-油的雙液淬火方法效果明顯。至此,主軸套筒滲碳全部工序完成后,我們對其裂紋、硬度及變形情況進行了檢測,結果如下:
(1)主軸套筒滲碳的工藝結論
主軸套筒是由外協(xié)廠家鍛造完成,這是一種非標準滲碳鋼,雖然C、Cr、Mn、Ti的含量為20CrMnTi,因含有0.15%Mo、0.30%Ni致使?jié)B碳后冷卻的工藝性能急劇變壞,采用滲碳后淬火+高溫回火可保證零件的質(zhì)量。
?。?)主軸套筒淬火的工藝結論
外協(xié)廠家鍛制的非標準滲碳鋼,熱處理的工藝關鍵是滲碳及滲碳后的冷卻方法。而淬火工藝的順利實現(xiàn),則表示這類鋼具有較好的淬火工藝性能。
?。?)關于淬硬性及淬火變形的工藝結論
其一,淬硬性,外協(xié)廠家鍛制的非標準滲碳鋼具有較好的淬硬性,200℃回火后硬度可達55~60HRC。達到設計要求,滿足套筒的工作條件,可以直接使用。
其二,淬火變形。淬火變形是在主軸套筒回火后的平衡狀態(tài)下,使用內(nèi)孔千分表及游標卡尺測量完成的。滲碳后直接淬火各配合孔膨脹量約0.6mm,第二次淬火各配合孔膨脹量約0.4mm,外徑膨脹量度0.3mm。
其三,機械加工外徑、內(nèi)孔所需的加工余量。主軸套筒機械加工至設計精度要求的加工余量,應由以下三部分,即二次淬火的變形、二次檢測誤差、二次磨削內(nèi)孔及外徑的精度要求所組成。數(shù)值如下:
內(nèi)孔=0.6mm+0.4mm(淬火變形)+2×0.1mm(測量誤差)+2×0.4mm(工藝磨量)=2.0mm
外徑=0.3mm+0.3mm(淬火變形)+2×0.1mm(測量誤差)+2×0.3mm(工藝磨量)=1.4mm
因此,確定套筒機械加工內(nèi)孔的加工留量應為2.0mm,外徑的加工留量應為0.6mm,二次淬火膨脹量約為0.8mm,所以外徑的真實磨量約為1.2mm以上,足以保證機械加工至設計要求的精度。
其四,合理的工藝滲碳層深度。主軸套筒設計要求層深為0.9mm,深度偏差為0.4mm,機械加工外徑、內(nèi)孔的加工余量是直徑的留量,為滲層深度的一半,所以,熱處理的滲碳層深為1.0mm+0.9mm+0.4mm=1.9+0.4mm。
四、結語
以上的工藝改進成功完成了主軸套筒的熱處理工序,保證了生產(chǎn)的順利進行,同時也填補了我公司大型滲碳件熱處理工藝的空白。
來源:《金屬加工(熱加工)》2017年7期